文档ID
文档标题
文档类型
文档来源
文档作者
发布日期
栏目ID
栏目名称
机器轰鸣声响彻车间,工人身着统一工装在生产线旁忙碌穿梭。原料区里,木屑、麦麸等原材料经自动化设备精准配比搅拌;灭菌车间内,密封菌棒在高温环境下完成杀菌处理;接种区中,技术工人操控仪器将液态菌种注入冷却后的菌棒……。近日,走进广顺镇贵州天仁乙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研发生产中心,红托竹荪、天麻、羊肚菌等珍稀食用菌菌棒的订单加工正火热推进,日均3万棒的产能背后,是这家企业以科技赋能食用菌产业的生动实践,更离不开粤黔协作资金325万的有力帮扶。为助力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升产能,粤黔协作资金精准投入到企业基础设施完善与设备升级中,为企业全产业链发展筑牢了坚实根基。
智能生产线保障订单供应。“现在2条自动生产线全负荷运转,从原料处理到成品菌棒出库,7道工序实现了半自动化衔接,既能保证质量又能赶进度。”贵州天仁乙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任文平指着车间内的智能设备介绍,作为长顺县珍稀食用菌产业龙头企业,入秋以来订单量持续攀升,云南、贵州、四川、重庆、安徽、福建等地的客商纷纷追加订单,目前在手订单已排至12月底。 工作人员正在接种菌液
该企业拥有14个菌棒培养库,每个培养库内都配备了温湿度自动调控系统。“每个培养库能存9万棒菌棒,现在14个培养库已经全部装满,接下来还要新建二期20亩菌种培养库和原材料加工车间。”任文平翻开生产台账,一组组数据清晰展现生产热度,“今年来,已加工各类菌棒400万棒,其中红托竹荪菌棒330万棒、天麻蜜环菌100万棒,环比增长30%。”工人正在检查菌棒
“在自动化机器助力下,我主要负责生产组的管理工作,生产组一天就能生产3万棒。”36岁的生产组组长田发胜手上动作不停,他所在的生产组共有25名工人,经公司技术培训后上岗,每人每月能拿到4000元左右的工资。贵州天仁乙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营销推广部部长柏家和算了一笔账,“目前车间固定用工50人,加上临时用工每天有80人,今年以来已累计用工2万余人次,发放工资360万余元。 ”菌棒生产的火热态势,离不开背后的科技支撑。2024年9月公司投资300万元建成的菌种研发实验室,技术部主管张志琳正通过显微镜观察菌种生长情况。“我们联合省农科院、贵州大学组建了12人科研团队,重点攻克种源新品种研发和液体菌种接种生产难点。”技术部主管张志琳介绍,此前红托竹荪菌种依赖外购,不仅成本高且合格率不稳定,如今自主培育的菌种不仅解决了“卡脖子”难题,还成为贵州省第三家掌握液体菌种制种技术的企业。“通过良种配良法,企业实现了菌种生产的标准化。”张志琳坦言,经过近一年的技术攻关,大幅提升菌种合格率,产品质量也得到提升。技术员展示红托竹荪菌种液体摇瓶
技术突破直接带来成本下降:红托竹荪种植成本从每亩3.5万元降至2.8万元,种植周期大幅缩短,以前种植18个月,现在种植10个月,出菇时间缩短8个月,鲜菇产量提升20%。 “你看这红托竹荪菌棒,菌丝长得多饱满。”任文平拿起一根刚接种完成的菌棒,“以前只能生产羊肚菌单一品种,现在依托科研力量,红托竹荪、天麻等珍稀品种的菌棒都能批量生产,产品结构更丰富了。”技术员查看液体菌种萌发状态
据了解,该企业今年林下种植天麻、红托竹荪400亩、大棚种植红托竹荪200亩,形成“菌棒加工+基地种植+订单销售”的全链条模式。产业辐射带动农户就业。在广顺镇青山村红托竹荪种植基地,现在正值红托竹荪采收季,数十名工人穿梭于各菌棚之间,忙着采摘一朵朵红托竹荪。“我家就在广顺镇海马社区,在这里打工每天100块钱,还能照顾老人孩子。”50岁的罗锦琴一边给菌棒覆土一边说,家里种了3亩水稻,加上来这里务工,一年能挣近3万元。 同样来自海马社区的张贵桂负责采摘工作,她的话道出了村民的心声,“以前出去打工要坐十几个小时火车,现在家门口的公司就能上班,每月3000块工资按时发,村里有6个人都在这儿干活。”村民在基地务工
“我们青山村这120亩红托竹荪种植基地从今年6月份开始采摘,现在已经是采摘第二茬菇了,每亩大概能产三茬菇1800斤,按40元/斤的市场价算,今年产值预计达800多万元。”贵州天仁乙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营销推广部部长柏家和介绍,产品主要销往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一线城市。2024年公司总产值1200余万元,今年随着菌棒产能提升和种植规模扩大,预计产值将突破4000万元。务工群众挑拣红托竹荪
据了解,在粤黔协作资金的帮扶下,企业完成了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不仅扩建厂房,还铺设工厂混凝土地坪,新建深加工车间洁净车间。同时,修建盖板水沟,优化厂区排水系统,采购安装菌种培养室、菌种镀锌培养架、菌种打包设备、叉车等,全方位提升生产车间的洁净度与功能性,为菌棒生产提供了优质环境。近年来,长顺县以“1+2+N”农业产业体系为抓手,系统推进农业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2024年农林牧渔总产值达37.55亿元。“天仁乙农业的发展,既填补了我县珍稀食用菌菌棒标准化生产的空白,又带动了农户增收,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劲动力。”长顺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刘宗朝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扶持龙头企业发展,让食用菌产业成为更多农户的“致富伞”。